划重点
★ 金属不可以根据蒸汽释放气味分子结构,因此我们无法闻到金属的味道。
★ 手去摸过金属后形成的味道,是身体分泌物增多与金属触碰后建立的代烃或是吩噻嗪化学物质的气味。
★ 食用盐的味道,来自于在其中的钾离子和钙离子。
图虫创意
我国古代对生意人有一种领域成见,称作“全身全是“铜臭味(xiù)味”。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一文中也用铜臭味意味着生意人:“吴中铜臭味户,七万沸如臛。”有表述说,这类观点是由于生意人长期触碰铜币而染上了那类与众不同的味道。实际上大家细心回忆便会有印像,生活中也会碰到相似的状况,例如:金属产品闻着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锈迹味”。那麼金属究竟是否确实有味道呢?今日大家就从味道的发生与体会基本原理来和大伙儿聊一聊这一话题讨论。
01
鼻部闻到味道
必须达到这两个标准
坚信各位都是有这种的历经:烧菜时倒点纯粮酒到锅中,便会闻到一种与众不同的香气,实际上大家鼻部捕获的这个香气,是来自乙醇与脂肪油在高溫情况下产生的酯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归属于熔点较低的有机化合物,烧菜时高溫使之变为汽体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大家往往能闻到香气,是由于空气中的酯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与鼻子里的蛋白激酶传感器融合,接纳认知到该味道。
图虫创意
由此可见,闻到某类化学物质的味道必须达到这两个标准:化学物质能蒸发或是挥发产生汽体分子结构或是蒸气,且汽体或是蒸气能与鼻子里的蛋白激酶传感器融合。
金属原子间根据金属键相接,结合性极强,因而,与有机化合物不一样,绝大部分金属具备较高的溶点和熔点,常温状态呈固态且不易蒸发。
但是,常言道,尘事无肯定!有一种金属的溶点就很低,它便是汞,也叫液态水银。汞的熔点为-39℃,零度时仍然以液体状态存有。尽管熔点超出350℃,但实际上常温状态就能一部分变为汞蒸气,根本原因是汞分子的电子亚层都处在充斥着情况,减少了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但即使是那样,汞蒸气也没法闻出味道。并且,汞是一种有毒物,还能致癌物质。家中常见的水银体温计內部的流动性液态就是汞,假如体温计摆脱千万别去闻味道,应该马上用牛乳倒在摆脱地区,并戴手套立即用卫生纸擦洗解决。
图虫创意
02
闻到的金属气味从哪里来?
总的来说,即然金属不可以根据蒸汽释放气味分子结构,那麼大家闻到的金属味是以哪里来的呢?用手去摸一下钱币或是铁架子以后,用鼻部闻一闻手指头,的的确确是有味道的嘛!
生物学家研究发现,手去摸过金属后形成的“金属味”,实际上是身体分泌物增多与金属触碰后产生催化反应反映而产生的具备气味的代烃或是吩噻嗪化学物质。
在其中金属产品与肌肤触碰后,身体代谢的汗水会推动金属产品中少量铁被氧化成亚硫酸根,并进一步催化反应肌肤表层的过氧酯转化成1-辛烯-3-酮(1-octen-3-one)[1]。说白了的锈铁味实际上是金属产品触碰肌肤产生的1-辛烯-3-酮分子结构存在的气味。
图虫创意
说个有意思的题外话:锈迹味与血味很像,但二者的气味分子结构却不一样。科学研究工作人员发觉反式-4,5-环氧树脂基-2-癸烯醛(trans-4,5-epoxy-(E)-2-decenal)会释放独特的气味,闻到就非常容易想到到血夜,即所说的血味[2]。
总结一下:说白了的金属味并并不是金属自身蒸发造成的,反而是根据氧化作用产生带气味的有机分子完成的。除开一小部分能催化反应有机化合物溶解的金属,其他金属是不可以造成气味的。换句话说,你闻到的金属味实际上就是你自身的“气味”罢了。
图虫创意
03
金属即然闻出不来味道
那能否尝出去呢?
生耗发烧友们应当都了解,有一些种类的生耗,品味起來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金属味道”,不但闻着像,吃起來更像!这是否就表明,一些金属能用舌头来认知味道呢?
确实,有一些金属是可以尝出去味道的,日常生活之中普遍的就会有钠和钾。调味料食用盐我们都知道是咸的,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钠,也很有可能带有氯化钠。但实际上严格意义上来说,大家的嘴巴品尝到的味道并不是金属钠和钾,反而是钾离子和钙离子。钠、钾离子能与味觉体细胞表层相对应的钙通道蛋白激酶功效,根据渗透浓度差产生薄弱的神经系统电流量,并刺激性人脑造成盐味的觉得。
图虫创意
一般金属因为其分子不可以摆脱金属表层,就算含在嘴里也不可以刺激性造成味道。可是,坚信大伙儿很有可能有这种的历经:把金属汤勺含在嘴里,总觉得有一丝丝清甜味,这好像与前边的基础理论有悖呀?
实际上,这类所说的清甜味并非确实金属味道。因为绝大多数的金属产品没法保证纯净度100%,金属里会夹杂少量的残渣金属或是是碳元素。而在牙科的电解质溶液自然环境下,不一样活力的金属触碰后会产生相近原电池反应的系统软件,并对嘴巴或是嘴巴导致一定的弱电流量刺激性,让人脑认为是清甜味。因此,提议大伙儿之后不必一直把金属汤勺含在嘴里,因为你认为的甜并不是甜,反而是电。
图虫创意
汇总:
嘴巴品尝到的金属味不一定是确实,而鼻部闻到的金属味则一定并不是确实。
参考文献:
1. Dietmar Glindemann, Andrea Dietrich, Hans-Joachim Staerk, Peter Kuschk. The Two Odors of Iron when Touched or Pickled: (Skin) Carbonyl Compounds and Organophosphines[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6, 45(42), 7009-7009.
2. Sara Nilsson, Johanna Sjoberg, Mats Amundin, Constanze Hartmann, Andrea Buettner, Matthias Laska.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Mammalian Blood Odor and a Blood Odor Component in Four Species of Large Carnivores[J]. PLoS ONE, 2014, 9(11), e112694.
创作者 | 袁智勤 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职称
审批 | 熊 斌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职称
文中由“科学辟谣”(ID:Science_Facts)荣誉出品,转截请标明来源。
文中来源于出版权图片库的照片,不受权转截。
转载內容仅代表原作者思想观点
不意味着中科院物理所观点
来源于:科学辟谣
编写:just_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