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时下青年口中的“随手拍狂人”。
他在没有手机相机、没有美图软件、没有数码技术,甚至没有自动对焦和自动曝光的年代,凭借一台相机,拍出了700万张令人叫绝的照片。
他就是现代新闻摄影的“扛把子”——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如果他开一个公众号,转发瞬间就能10万+。
如果他发一条朋友圈,点赞人数能刷好几屏。
你不信?
看看他强大的朋友圈阵容就知道了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布列松 摄于1944年
▲法国服装设计师可可·香奈儿,布列松 摄于1964年
▲时任美国总检察长罗伯特·肯尼迪与儿子,布列松 摄于1962年
▲温莎公爵夫妇,布列松 摄于1951年
▲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甘地在遇刺前的最后一小时,布列松 摄于1948年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布列松 摄于1961年
布列松的朋友圈跨越大半个地球,涉及不同领域,他们从不因为布列松是摄影大师而刻意要求拍照,也正是因为彼此间的信任和默契,才抓拍到这些鲜为人知而珍贵的另一面。
布列松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风格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并使其成为永恒。
▲《巴黎圣拉萨车站后方》,布列松 摄于1932年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的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男孩》,布列松 摄于1958年
这幅照片被视为决定性瞬间的经典作品。照片除了重点突出、恰到好处的构图外,更在于男孩自然流露的神态,为整幅作品注入无法用技术标尺衡量的神韵。
▲《玛丽莲·梦露》,布列松 摄于1961年
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梦露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柏林墙边》,布列松 摄于1962年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
▲《塞纳河畔》,布列松 摄于1926年
照片以河边撑伞缠绵的情侣,记录了20世纪初巴黎塞纳河畔资产阶级社区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群体。
▲《布鲁塞尔》,布列松 摄于1933年
照片中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最精彩的部分是右边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
▲《斯利那加山上的穆斯林妇女》,布列松 摄于1948年
一群穆斯林妇女在斯利那加山上向着在喜马拉雅山后升起的太阳祈祷。在拍摄的一瞬间,穿着富有地方色彩服饰的的教徒在如此壮观的环境中形成了一幅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画面。
布列松一生坚持使用徕卡相机。布列松、徕卡、“决定性瞬间“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他曾说:“如果没有忠实陪伴我的徕卡,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
▲布列松的第一台徕卡相机
102年来,徕卡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摄影传奇,是人类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徕卡以其众多标志性的图片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西班牙国家战士之死》 罗伯特·卡帕 摄于1936年
在西班牙内战的一次战斗中,当一个士兵爬出战壕,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头部,几乎同时,罗伯特·卡帕举起了他的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张不朽之作后来也成为人与战争的象征。
▲《胜利的旗帜》 叶甫盖尼·哈尔岱 摄于1945年
这张照片记录了1945年2月在苏军攻克柏林后,苏联士兵爬上德国国会大厦屋顶挥动苏联国旗的一幕。这张照片也是二战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照片之一。
▲《枪》 威廉姆·克莱因 摄于1955年
这张照片被公认为是克莱因摄影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副。画面中手持枪械、面目凶狠的人,虽然看上去是那么的年轻,但给观众的感受却充满着暴力和仇恨。这张照片反映出了美国年轻一代心目中的暴力倾向。